「錢」是什麼?或許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這個問題,都會覺得有點無聊,誰不知道錢是什麼,錢就是用來買房子、買車子、買手機、吃飯……等等,滿足生活必需品的交易工具,又或者是用來表彰個人財富的計價工具。是的,從遠古時代的物物交換,到現在以一種大家可接受、公認的貨幣做為財富計價單位,「錢」的主要功能就是「交易的媒介」。簡單說,錢一直以來都是交易工具,而不是人們追求的最終目的。
我很有「錢」,只能說我的物質生活可能不虞匱乏,但不代表我一定過得很好、很快樂;我没有「錢」也不代表我就過得很辛苦,天天愁眉苦臉。童話故事裡有個「鞋匠與富人」的故事,鞋匠雖然賺得不多,但他們一家都很知足,過得很快樂,所以他天天都邊工作邊唱歌。富人雖然很有錢,住豪宅,但每天為了守護他的金銀財寶而憂心忡忡,一點都不快樂。
富人更抱怨鞋匠的歌聲使得他無法專心數錢,搞不清楚自己的財富到底有多少,令他感到沮喪。因此他決定用一大筆錢買下鞋匠的歌聲,請他不要再唱歌。鞋匠收下了這筆錢,遵照約定不再唱歌,並且把錢埋在後院裡。
從那天開始,鞋匠每天都因為擔心錢被偷走而吃不下、睡不著,有了錢反而讓他變得不快樂,連帶家人也都受到影響。後來鞋匠接受老婆的建議把錢還給富人,因為不用再擔心錢被偷走,鞋匠又恢復了快樂的心情,一家人的生活也恢復正常。
理財不是發財
知足才能常樂
有句成語說得很好,「知足常樂」,知足是因為你知道你需要什麼,而且你也知道你的需要是可以負擔得起的,沒有額外的負擔,人生自然常樂,這句話完整詮釋了「夠用就好」的金錢觀。但是現代人普遍不能滿足於現狀,對物慾的要求越來越多,對生活品質的期待也越來越高,使得人們已經忘記什麼是知足!
現代人對「錢」的定義不夠清楚,沒有目標及方向感,因此經常迷失在金錢的追逐遊戲中。買股票時,投資人總是在問這一檔股票會不會上漲?能不能賺到錢?買基金時,人們總是在問,這檔基金配息率是多少?保不保本?即便是買保險也把它當成投資工具看待,繳出去的保費能不能拿回來?活著的時候可以領到多少錢?不是在找好的投資方法,而是在找明牌、射飛鏢,想方設法快速致富。
因為不知道多少才夠,只能期望越多越好;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,所以希望越快越好;因為不知道多少才能安心,所以就越買越多。
正因如此,投資人普遍誤解了「理財」這2個字的意思,總是把理財當發財,而且是越多越好、越快越好。殊不知這樣的行為不叫理財,也不叫投資,而是投機,甚至是賭博。想要破除理財迷思,應該先導正觀念,有了正確的想法,才會有正確的做法。所以理財之前應該先理「心」,所謂的理「心」就是理我們的金錢價值觀,也就是「夠用就好」的金錢觀。
「夠用就好」的道理看似簡單,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,因為人的慾望無窮,但資源卻是有限的,想要做到夠用就好,就必須做出適當的選擇,包括人生夢想的選擇及資源分配的選擇。之所以會有投資不愉快的情緒,是來自投資期待的落差,只有越多越好的想法,進而希望創造更多的財富來滿足無窮的慾望,最後失敗了,再拿慾望無窮來為脫序的投機行為找藉口。
人生最大的財富
金錢也買不到
其實要了解人生的財富究竟「多少才夠」並不難,只要透過需求分析的科學量化方法,就可以合理推算出未來需要準備的金額數字。要知道,再大的夢想都可以用數字來衡量。以退休為例,想要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,現在或許還無法準確得知未來的物價變化,但我們可以根據長達數十年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為基準,用現在的生活費用推算出幾十年後退休時的物價水平,藉以計算出退休金要多少才夠。
具體量化出合理的數字後,再為目標制訂一個好的投資計劃,這個計劃因為準備的時間明確,只要運用穩健且分散的投資配置,坐收市場長期向上趨勢的正能量,發揮時間複利的效果,達成目標的機率就能大幅提升,根本不需要天天追明牌、射飛鏢,更何況那是不正確的投資方法。
理財的目的是要讓自己做錢的主人(鞋匠),而不是做錢的奴隸(富人)。理財的過程是要學會做出適當的選擇,並且有效地運用有限的資源進行正確的投資,在合理的報酬期待值下實現資產最大增值效益。正確的理財,不僅可以避免無謂的虧損與浪費,更可以增加財富,實現人生夢想。
財富不一定會帶來快樂,但快樂可以帶來財富,一個人如果每天都可以開心過日子,表示他在物質上與精神上都得到滿足,這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,也是再多的金銀財寶都買不到的,所以理財必須先理心,觀念對了,才有可能找到正確的方法,並且有紀律的執行,而獲得理想的結果,如果一開始就走偏了,將永遠無法到達目的地。
「錢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夠用就好!」夠是生活方式的選擇,幸福是對「夠」的感知力的體現。
from MONEY錢 - 最新文章 https://www.moneynet.com.tw/article/5633/邱正弘理財不是發財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