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小柔的先生是竹科工程師,家庭年收入約200萬元,過去這筆保險支出多半來自平日的儲蓄或年終獎金,但若碰到景氣不佳、年終獎金減少,就得賣掉先生每年領到的分紅配股,才能如期繳付保險費。
因為父母親擁有房產,平常周一至周五的上班日,陳小柔一家住在娘家,周末才回婆家,跟其他同事相較,雖然沒有「房事」的困擾,但她仍覺得「自己名下有房子總是比較安心。」因此,每到年底她就會覺得財務壓力很大,繳完保險費後攤開家庭存款薄,會發現根本沒有多餘的錢,「不要說買房子,連頭期款都還沒有影子。」陳小柔的購屋念頭,始終只能從腦海閃過。
保障不足的小資家庭不適合購買高保費商品
不用負擔房租或房貸、年收入200萬元的家房頭期款,問題究竟出在哪?診斷過數千家庭財務問題財務顧問平台總經理邱正弘直截了當說:「問題就出在保險」。
小柔一家四口共買了19張保單,內容包括理財的投資型保單、儲蓄及各類保障型商品,其中又以終身型的保單居多,邱正弘不客氣地說台灣人愛買終身、還本保險及儲蓄險,但這3類保險,不適合尚未建立足夠保障的小資家庭,這也是多數人最容易犯的投保迷思。
他進一步分析,陳小柔一家每年70多萬元的保費,有近50萬元花在理財型的保險商品,這類保險商品都有年期限制,提前解約會讓本金受損;若是儲蓄型的終身還本壽險,雖然期滿後給付年期長,但卻必須先付出高額保費。「對於短期有置產需求的家庭,高保費商品反而讓家庭財務陷入流動性風險。」他強調說。
像陳小柔這樣,家庭保費過高的問題該怎麼解決?宏觀財務平台資深顧問李鳳蘭表示,只要換個腦袋,讓保險回到保障,並調整財務支出,情況將完全改善。
調整保單支出 家庭財務可改頭換面
目前陳小柔的保費占家庭年支出近4成,其中保障型保險占16%,儲蓄、理財型保險占24%,建議可以辦理儲蓄型保單減額繳清,以及解約終身還本意外險,「雖然短期會遭受一些解約金的損失,但調整過後,每年家庭收支卻能多出50萬元,等於多領一大包的年終獎金。」李鳳蘭建議。
當然,陳小柔若想一圓買屋夢,加上現有存款,約2年時間就能存到足夠的頭期款。此外,每年省下的50萬元保費支出,換算下來相當於每個月能負擔4萬元的房貸。
陳小柔懊惱地說,原本希望透過理財型商品籌措到購屋頭期款,「但高保費支出反而排擠了家庭儲蓄,讓我們每年都存不了多少錢。」
邱正弘分析說,因為保險商品太過複雜,除了有許多生硬名詞,如撥回率、宣告利率、類定存、預定利率等,加上密密麻麻的條文,即便有7日契約審閱權,鮮少有人拿回保單後會仔細研究;再者,因為保戶本身不在乎,容易犯了多買、重複買的錯誤。
</span> </p2>
from MONEY錢 - 最新文章 https://www.moneynet.com.tw/article/6257/代課女老師從保單找錢年終多50萬元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